重大政策
●7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的指导意见》。会议指出,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实施城中村改造是改善民生、扩大内需、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要坚持稳中求进、积极稳妥,优先对群众需求迫切、城市安全和社会治理隐患多的城中村进行改造,成熟一个推进一个,实施一项做成一项,真正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要坚持城市人民政府负主体责任,加强组织实施,科学编制改造规划计划,多渠道筹措改造资金,高效综合利用土地资源,统筹处理各方面利益诉求,并把城中村改造与保障性住房建设结合好。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大对城中村改造的政策支持,积极创新改造模式,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努力发展各种新业态,实现可持续运营。
●7月21日,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公安部等13部门发布《关于促进汽车消费的若干措施》,共10条,包括优化汽车限购管理政策,支持老旧汽车更新消费,加快培育二手车市场,加强新能源汽车配套设施建设,着力提升农村电网承载能力,降低新能源汽车购置使用成本,推动公共领域增加新能源汽车采购数量,加强汽车消费金融服务,鼓励汽车企业开发经济实用车型,持续缓解停车难停车乱问题。
●7月21日,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等7部门发布《关于促进电子产品消费的若干措施》,共12条,包括加快电子产品技术创新,打造电子产品消费新场景,着力消除电子产品使用障碍,持续推动家电下乡,完善电子产品销售配送体系,开展绿色智能电子产品展销活动,规范电子产品回收制度,推动集中回收、远程回收,合理保障电子产品回收临时场地需求,切实加强隐私保护,完善质量标准体系,营造绿色消费氛围。
●7月2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进一步抓好抓实促进民间投资工作努力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的通知》。《通知》提出,将在交通、水利、清洁能源、新型基础设施、先进制造业、现代设施农业等领域中,选择一批市场空间大、发展潜力强、符合国家重大战略和产业政策要求、有利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细分行业,鼓励民间资本积极参与;全面梳理吸引民间资本项目清单,形成拟向民间资本推介的重大项目清单。
●7月31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措施》。《措施》从稳定大宗消费、扩大服务消费、促进农村消费、扩展新型消费、完善消费设施、优化消费环境等几个方面提出20条针对性举措,主要包括各地区不得新增汽车限购措施、扩大新能源汽车消费、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推广智能家电、集成家电、功能化家具等产品、全面落实带薪休假制度促进假日消费、遴选确定新一批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逐步将符合条件的“互联网+”医疗服务纳入医保支付范围、有条件的地区可对绿色智能家电下乡、家电以旧换新等予以适当补贴。
宏观经济
●7月21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王春英表示,我国外债的结构合理优化,风险总体可控。从债务类型看,近些年来外债的增长主要来自于境外投资者投资境内债券,大部分具有中长期投资性质,跨境存贷款等传统融资型外债占比在下降,到了53%。从期限来看,中长期外债占比也在持续上升,同时短期外债主要是跨境贸易融资和信贷。2022年末,偿债率、债务率、负债率、短期外债占外汇储备的比例都在国际安全线以内,而且我国是对外净债权国,对外资产和负债协同性比较强。
●7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经济具有巨大的发展韧性和潜力,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会议强调,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要着力扩大内需、提振信心、防范风险;要精准有力实施宏观调控,加强逆周期调节和政策储备;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延续、优化、完善并落实好减税降费政策,发挥总量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作用,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实体经济和中小微企业发展;要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要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在防风险上,鉴于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将适时调整优化房地产政策,制定一揽子地方化债的方案。
●7月24日,证监会召开2023年系统年中工作座谈会。会议认为,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体现了党中央对资本市场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望。证监会系统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对形势的科学判断和决策部署上来,从投资端、融资端、交易端等方面综合施策,协同发力,确保党中央大政方针在资本市场领域不折不扣落实到位。推动注册制改革走深走实,扎实推进投资端改革和监管转型。
●7月25日,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发布的《2023年二季度中国杠杆率报告》指出,2023年二季度的宏观杠杆率从一季度末的281.8%上升至283.9%,上升了2.1个百分点,上半年共上升了10.8个百分点。债务的同比增速仅为9.3%,处于2000年以来的低点。但GDP以更快的速度下滑,导致宏观杠杆率继续上升。预计全年宏观杠杆率上升11个百分点以上,三季度继续上升,四季度微弱下降。
●7月27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下降16.8%,降幅较1—5月收窄2.0个百分点,其中6月当月企业利润同比下降8.3%,降幅收窄4.3个百分点。
●7月27日,据新华社消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倪虹在近日召开的企业座谈会上表示,要继续巩固房地产市场企稳回升态势,大力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进一步落实好降低购买首套住房首付比例和贷款利率、改善性住房换购税费减免、个人住房贷款“认房不用认贷”等政策措施;继续做好保交楼工作,加快项目建设交付,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7月28日,国家税务总局举行发布会表示,今年上半年,全国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9279亿元,其中,两批延续优化创新的税费优惠政策5832亿元,留抵退税3167亿元,其他政策280亿元,有力减轻了经营主体负担,为激发市场活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积极支持。
●7月30日,国家发改委召开2023年上半年发展改革形势通报会。会议指出,发改系统在下一步工作中,政策研究要坚持“宏观着眼、微观着手”,深入研究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举措;规划计划要整体性谋划、分阶段推进、常态化评估;投资管理要加快资金使用,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加强项目储备;经济体制改革要突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革、突出基层首创精神、突出重大改革措施落地见效;综合平衡要思考谋划事关全局的大事难事,协调各方推动急难险重任务落实。
●7月31日,31省份2023年上半年GDP数据已全部出炉。总量方面,经济大省广东、江苏、山东稳居前三;浙江、河南、四川、湖北、福建、湖南、安徽紧随其后,位列第四至十名。增速方面,15省份高于“全国线”,其中,上海以9.7%的增速位列第一,排名第二、三位的海南和西藏增速也均超过8%。
●7月3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7月制造业PMI为49.3,高于6月0.3个百分点,仍低于临界点;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1.5,下降1.7个百分点。非制造业PMI回落幅度大于制造业PMI的升幅,7月综合PMI产出指数放缓1.2个百分点至51.1。非制造业和综合PMI均降至2023年内新低,显示企业生产经营扩张步伐明显放缓。
●7月27日,美国商务部公布的首次预估数据显示,今年第二季度美国国内生产总值按年率计算增长2.4%,高于市场普遍预期。具体来看,个人消费支出增长1.6%,增幅较第一季度收窄2.6个百分点;非住宅类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7%,较第一季度大幅增长7.1个百分点;住宅类固定资产投资下跌4.2%,该项数据已连续9个季度下滑。
●7月29日,全球超级央行周落幕,美联储及欧洲央行如预期加息25个基点,分别刷新美联储2001年以来利率高位,以及欧洲央行2008年以来利率高位。日本央行则“突袭”市场,基准利率虽维持在-0.1%不变,但表示将调整收益率曲线控制(YCC)政策,允许10年期国债收益率在0.5个百分点左右波动。
市场热点
●7月21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就《非银行金融机构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进一步放宽境外机构入股金融资产管理公司(AMC)准入条件,允许境外非金融机构作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出资人,取消境外金融机构作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出资人总资产要求。
●7月24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就《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跨境贸易投资便利化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其中提出,全国推广跨境融资便利化试点政策。将科技型中小企业纳入跨境融资便利化试点主体范围,进一步支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天津、上海、江苏、山东(含青岛)、湖北、广东(含深圳)、四川、陕西、北京、重庆、浙江(含宁波)、安徽、湖南、海南省(直辖市)辖内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专精特新”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可在不超过等值1000万美元额度内自主借用外债。
●7月24日,北京市政府印发《北京市贯彻落实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意见的实施方案》,提出优化北京证券交易所市场生态,加快推进北京股权交易中心“专精特新”专板建设,推动北京证券交易所债券市场建设、REITs发行、与香港交易所互联互通以及红筹企业在北京证券交易所上市等方面改革尽快落地。推动中关村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探索拓展数字人民币应用。
●7月25日,国务院国资委举办地方国资委负责人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研讨班。会议强调,要不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核心功能,推动国有企业把科技创新摆在核心位置,构筑竞争新优势;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集中,向提供公共服务、应急能力建设和公益性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集中,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坚守主责、做强主业,当好“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战略资本”。
●7月2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消息称,按照与民营企业沟通交流机制安排,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同志通过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或赴民营企业实地考察等方式,广泛听取民营企业家的真实想法,认真研究企业提出的困难问题和意见建议。根据相关资料梳理,这已是7月份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的第四场民营企业座谈会。此前三次民企座谈会召开时间分别为7月3日、7月10日、7月17日。从参会的民企数量看,至少有20家,涉及设备制造、钢铁冶炼、纺织服装、食品加工、新能源、邮政快递、互联网信息、餐饮等多个行业,兼顾了大、中、小型不同规模,覆盖了东、中、西部不同地区。
●7月25日,全国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同志座谈会在京召开。会议强调,要全力推进工业稳增长,抓好重点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的宣贯落实,抓紧研究推进技术改造的政策措施,健全与企业的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更好发挥各项政策合力,稳定企业预期、提振行业信心。着力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抓好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强通用人工智能、6G、量子科技等未来产业前瞻布局,打造竞争新优势。
●7月25日,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云计算白皮书(2023年)》,数据显示:我国云计算市场仍处于快速发展期,年复合增长率超40%。2022年,全球云计算市场规模约为3.5万亿人民币,增速达到19%,预计在大模型、算力等需求刺激下,市场仍将保持稳定增长,到2026年全球云计算市场将突破约十万亿元。
●7月26日,在2023全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大会上,国务院副总理张国清表示,要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强化科技创新,引导中小企业加快转型升级,鼓励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持续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各级党委政府、金融机构,要主动加强与中小企业的沟通交流,不断完善财政、税收、金融、人才支持政策,充分激发中小企业生机活力。证监会市场二部主任王建平表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已成为新上市企业的主力军,证监会将加强部际央地沟通协作,通过“有形之手”“无形之手”共同发力,形成覆盖专精特新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服务能力,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行稳致远。
●7月26日,工信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修订印发《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智能网联汽车)(2023版)》,这是在对第一阶段标准体系建设情况进行客观总结、对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新需求和新趋势进行深入分析后,形成的框架更加完善、内容更加全面、逻辑更加清晰的标准体系建设指南,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7月27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3.2万亿元,同比增长12.5%。其中人身险业原保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速达到13.38%,大幅扭转延续了三年的增长颓势;财产险行业同比增长9.75%,延续2022年以来的高增长态势。另据公开数据,截至上半年末,保险公司总资产29.2万亿元,同比增长9.6%;保险资金运用余额26.8万亿元,同比增长9.7%。
●7月27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张青松透露,金融管理部门正在研究推进高收益债券市场建设,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建设高收益债券专属平台,设计符合高收益特征的交易机制与系统,同时加强专业投资者的培育。
●7月27日,中国国际数字娱乐产业大会在上海举行,会上发布了《2023年1-6月中国游戏产业报告》。报告显示,今年1-6月,国内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规模为1442.63亿元,同比下降2.39%,环比增长22.2%。同期,我国游戏用户规模为6.68亿,同比增长0.35%,达到历史高点。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第一副理事长、中国音数协游戏工委主任委员张毅君表示,预计下半年国内游戏市场将出现较强劲的触底反弹。
●7月28日,证监会日就《证券公司北京证券交易所股票做市交易业务特别规定(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涵盖北交所股票做市准入条件、规则衔接安排、监督管理等内容。针对专门申请北交所做市商资格的证券公司,拟在科创板做市商条件的基础上适当降低有关资本实力和分类评价的要求。专家指出,在现行制度安排基础上,适当降低做市商资格准入条件等,有望更好发挥证券公司作用,活跃北交所市场。有关制度的健全也将助力北交所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更好支持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服务国家发展战略。
粤港澳大湾区动态
●7月21日,据“广州南沙发布”消息,南沙区成为省层面获批的首个未来城市综合实证试点,这也是全省首个区级综合试点。南沙未来城市综合试点的实证工作,将构建“1(全区综合实证试点)+2(两个实证技术集成示范区)”的实证方式,以项目化形式形成滚动申报机制,持续推进南沙区未来城市建设。
●7月23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率团出发前赴新加坡、印尼和马来西亚三个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成员国访问,在机场会见传媒时表示,此次访问他将会与当地领导人会面,考察当地企业和设施。同时,李家超强调,会利用这个机会,争取东盟国家支持香港加入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
●7月24日,广州市统计局网站发布2023年上半年广州经济运行情况。上半年,在稳增长政策支持、文旅商业需求释放、新动能成长壮大的共同作用下,全市经济稳步恢复,经济活力显著增强,经济运行逐月向好。根据广东省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3年上半年,广州市地区生产总值为14130.69亿元,同比增长4.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28.64亿元,增长1.7%;第二产业增加值为3687.10亿元,增长1.7%;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0314.95亿元,增长5.8%。
●7月24日,《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将一批市(区)级行政职权事项调整由深圳市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管理局在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实施的决定》公开发布,将于2023年8月26日起施行。根据《决定》,深圳市人民政府将101项市(区)级行政职权事项调整由市前海管理局在前海合作区(不含宝安中心区,宝安中心区的四至范围为东至宝安大道、南至南山宝安区界、西至海岸线、北至新安六路)范围内实施,深圳市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南山区、宝安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不再实施相同的事项。此次授权的具体行政职权事项包括自然资源管理、规划建设、投资管理、法治建设等领域行政职权事项101项,涉及深圳市(区)政府、市(区)发展改革委(局)、市司法局等管理权限。
●7月24日,拱北海关数据显示,港珠澳大桥海关已累计监管验放进出境港澳单牌车突破50万辆次。“澳车北上”和“港车北上”是促进粤港澳大湾区互联互通,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两项政策实施以来,已有超2.24万香港、澳门单牌车车主享受到政策带来的便利。7月以来,“澳车北上”“港车北上”单牌车日均通关量为3800-4000辆次,高峰期为周末及节假日,日均通关量超过5000辆次,经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进出境的单牌车数量呈阶梯式增长。
●7月25日,人民银行广州分行举行2023年上半年广东省金融运行形势新闻发布会。上半年,广东社会融资规模增量2.2万亿元,占全国增量比重10.4%。6月末,广东本外币贷款余额26.6万亿元,同比增长10.6%;比年初增加1.8万亿元、同比多增1718亿元,增量占全国比重为10.9%。存款余额34.9万亿元,同比增长11.6%,比年初增加2.7万亿元、同比多增7431亿元,增量占全国比重为13.3%。
●7月25日,《财富》杂志官网发布2023年《财富》中国500强排行榜,按照上榜的企业注册地统计,70家在粤企业上榜。中国平安、华为、正威国际、腾讯、广汽等在粤企业在榜单前100名中占据11席,其中民营企业占比超八成。上榜在粤企业前十名均集中分布在广深两地,其中深圳有7家,处于遥遥领先地位,广州有2家、佛山1家。
●7月26日,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深圳监管局相关信息透露,该局联合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金融局近日发布了《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支持深圳制造强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6个方面共21条政策措施。《指导意见》提出,推动银行保险机构主动融入深圳制造业相关发展战略,围绕深圳“20+8”产业集群、“专精特新”、科技型制造业企业等市场主体,以及“工业上楼”、绿色发展、传统企业转型升级等重点融资需求,加大制造业贷款投放力度;在不断优化信贷结构,重点推动制造业中长期、信用贷款、首贷投放的同时,持续优化内部定价机制,积极向制造业企业合理让利,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
●7月26日,广州市商务局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广州市进一步提升二手车出口便利化促进外贸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的通知。《若干措施》提出,要支持企业建立广州二手车出口综合车务服务平台。支持企业建设出口汽车熏蒸服务设施,为出口汽车提供熏蒸技术服务。建立沟通协调机制,为二手车出口企业提供“一对一”通关业务指南,规范企业出口申报工作。推进一体化通关改革,在口岸通关环节为企业提供高效便捷通关服务。
●7月26日,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上半年成绩单出炉。2023年上半年,合作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6.34亿元,同比增长3.0%,增速较一季度回落0.8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0.04亿元,同比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20.83亿元,同比下降8.5%;第三产业增加值215.47亿元,同比增长4.1%。
●7月27日,深圳市统计局正式发布2023年上半年深圳经济运行情况。根据广东省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3年上半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为16297.60亿元,同比增长6.3%。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为5681.98亿元,同比增长4.8%;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0604.57亿元,同比增长7.2%。深圳经济运行整体回升向好。
●7月27日,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出台第三批惠企利民措施,持续优化广州市营商环境。措施共计21条,在降低企业时间成本、缓解企业资金压力、提升审批服务效能、推进城中村改造和优化停车泊位配建设置等方面精准施策,为广州继续在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领头羊和火车头作用,贡献规划资源力量。
●7月27日,香港金融管理局公布,财政部将通过金管局的债务工具中央结算系统发行人民币国债,发行规模合共120亿元人民币,分3个年期。财政部的人民币国债招标公告显示,新发的五年期人民币国债总值为30亿元人民币,于2028年的最后一个利息支付日到期,利率为新发国债投标确定的单一年息发行利率,每半年派息一次。总值人民币60亿元的“增发2025国债”和总值人民币30亿元的“增发2026国债”年利率分别为2.20%和2.30%%,分别于2025年和2026年的最后一个利息支付日到期。
免责声明:内容来源网络,转载仅供读者学习、交流。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