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时期,广州围绕服务实体经济、深化金融改革、防控金融风险三大任务,扎实推进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推动金融业持续保持了高质量快速发展,为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和“四个出新出彩”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数据显示,2020年,广州市实现金融业增加值2234.06亿元,同比增长8.3%,规模居全国大城市第4位。
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不断完善
广州多层次资本市场快速发展并取得重大突破。截至2020年末广州境内外上市公司累计达到201家,总市值约3.8万亿元,累计募资约4510.09亿元,其中境内A股上市公司117家,总市值约2.01万亿元;累计新三板挂牌公司502家(2020年新增10家)。2020年企业在资本市场累计融资6700亿元,发行信用债5300亿元。
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中证机构间报价系统等全国性资本市场交易平台均在广州设立机构,广东省唯一合法的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广东股权交易中心已落户广州。2020年,全市累计证券交易额达到20.62万亿元,同比增长36.85%;其中,股票交易额11.82万亿元,同比增长55.08%。全市期货营业部累计代理交易额8.28万亿元,同比增长48.85%。
广州期货交易所获批设立,极大完善了我国期货交易市场布局,弥补广州缺少全国性重大金融基础设施的短板,将助力粤港澳大湾区掌握金融商品和大宗商品定价权,极大提升广东乃至全国的大宗商品战略安全。目前,广州期货交易所各项筹设工作正全力推进,股东大会业已顺利召开,力争打造国际一流期货交易所。为打造期货全产业链,省级期货公司、期货与资本市场研究院也正同步推动设立中。
金融改革创新在前列
“十三五”时期,广州以自贸区金融先行先试和绿色金融为重点,大力推动金融改革创新。积极推进自贸区金融创新83条政策落地实施,推动自贸区金融改革,以金融开放促进跨境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
2017年6月,广州市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获得国务院批准,广州成为全国首批五个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点省市之一,也是首批中唯一的一线城市。在已经组织开展的多次试验区考评中一直名列前茅,改革成功经验率先在全省复制推广。
截至2020年末,广州地区银行机构绿色贷款余额超3800亿元,位列全省第一;全市累计发行各类绿色债券超700亿元,总量和增速均位列全国各试验区第一。广州碳交所的碳配额现货交易量累计成交突破1.72亿吨,排名全国第一。花都区公益林碳普惠项目成为全省唯一入选国家自然资源部第二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
此外,广州还获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成为全国第二批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城市,成立全国首家数字金融协会,打造集金融、科技、产业于一体的创新型地方组织,聚集金融科技类主体近60家。国内首单以纯专利许可为底层资产的知识产权证券化项目——“兴业圆融”广州开发区专利许可资产支持专项计划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成功发行设立。2019年11月,FT账户体系在广东省率先落地南沙。截至2020年末,南沙自贸片区内企业已累计开立FT账户1569户,办理企业FT项下跨境结算约941亿元人民币。2021年1月,FT账户面向全市科技类企业全面推广。
金融风险防控成效明显
广州创新打造“党建+制度+科技+协同”的地方金融监管新模式,通过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教育引导地方金融组织的党员领导干部牢固树立“责任金融”和“金融惠民”理念;通过发挥制度保障作用,实现依法依规监管;通过发挥科技赋能作用,形成“五链协同”监管与服务体系,打造多功能数字化监管系统;通过发挥协同共治作用,着力扩大金融监管“朋友圈”,监管质效明显提升。
截至2020年末,全市共有小贷公司116家,其中互联网小贷公司41家,居全国一线城市第一位;注册资本300.5亿元,贷款余额296.1亿元;2020年累计发放贷款605.2万笔,累计投放规模572.9亿元。共有典当行99家,注册资本22.13亿元,典当余额22.4亿元,典当总额70.76亿元。共有融资担保公司41家,实收资本94.64亿元,融资担保在保余额142.89亿元。共有融资租赁公司2458家,资产总额1772亿元。商业保理公司746家,资产总额280亿元。
此外,广州积极稳妥压降区域内网贷机构总数、业务总规模、出借人数等指标。到2020年10月,广州50家P2P网贷平台全部停止运营、全部清退,其中45家清零退出,目前正在推进平台依法依规清退,彻底化解风险隐患。2018年以来,广州共处置化解非法集资陈案105宗,结案率达到86%,其中国家重点督办案件共结案9宗,结案率达到90%,非法集资陈案存量风险大幅出清。
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
广州金融营商环境在持续不断地优化。2020年9月,第28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报告发布,广州连续8期进入该榜单,位列全球金融中心第21位,比2017年首次进入时的第37位提升了16名。
广州市注重政策先行、政策支撑,近年来陆续制定了涵盖市场、平台、机构、人才、环境、监管、服务等领域的政策文件,形成了多层次、广覆盖,特色鲜明的“1+N”金融政策规划体系,实现了金融政策从落后于先进城市到基本比肩看齐的跨越,政策的促进引领和叠加效应日益显现。
“十三五”期间,广州发展集团财务公司、广汽集团财务公司、广东省农垦集团财务公司、广州港集团财务公司、粤财金融租赁公司、复星联合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广东能源财产保险自保有限公司、粤开证券股份有限公司、金鹰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富荣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百嘉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摩根大通期货有限公司等一批法人金融机构获批设立或迁入。
在谋划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方面,广州拟定《广州市关于推进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实施意见》和《广州市推进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三年行动计划》,有望近期印发实施。在贯彻落实人民银行等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意见》及广东支持粤港澳大湾区“金融80条”,及时制定广州市《关于贯彻落实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意见的行动方案》,推出66条改革创新措施,持续推进金融规则互联互通等系列工作,全力推动大湾区国际商业银行、港澳保险服务中心等重大项目和平台设立。
未来,广州将高标准落实广州期货交易所、国际金融城、国际金融岛、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等重大基础设施、功能区建设,全力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全力打造风险管理中心,建设面向全球的财富管理中心、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化金融资源配置中心和引领全国、影响全球的绿色金融创新发展高地。